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

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中游以下历史上改道频
繁,其中对近代黄河三角洲影响较大的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改道。是年六月十九
日,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三堡决口,穿运河,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铁门关北肖神
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黄河夺清后,河道迅速淤高,决口改道频繁,原大清河比
较发达的航运业渐废;同时,黄河携沙填海造陆,孕育造就了近代黄河三角洲大部分
陆地。

首创吕剧吕剧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1年2
月11日) ,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今属东营区)琴书艺人时殿元等,首次在家乡时家村
化装演出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使琴书由传统的坐唱形式向吕剧化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此后,化装琴书(亦称“化装扬琴”)广泛流传并逐步完善,至1952年正式定
名为“吕剧”。时殿元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广北民变1914年2月23日, 广饶县北部东齐村一带数千农民反抗官府借验地契为
名搜刮民财, 在碑寺村打死县知事王文王或及其随从2人。事后,有50余名参与反抗
官府的农民被抓,13人被杀。此事件曾通报全国。因事件发生时间与“乐安”县名改
“广饶”的时间相近,民间又有“杀官改县”(因“杀官”事件导致更改县名)之说,
后经考证纯系讹传。

早期党的活动1923年春,广饶延集村人延伯真在青岛由王尽美、邓恩铭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成为境内最早的共产党员。1924年2月,广饶西李村人李耘生 (李殿龙)
在济南经王尽美介绍入党。同年春,广饶黄丘村耿贞元在益都由邓恩铭介绍入党。同
年秋,广饶刘集村人刘俊才(刘子久) 在济南由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入党。同年8月,
延伯真从青岛回家乡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广饶县延集村的延安吉和寿光县的张玉山、
王云生为中共党员;不久,建立了中共寿(光) 广(饶)支部。1925年2月,中共寿广支
部撤销,中共延集支部建立,延安吉任书记。同年春,刘俊才由济南回乡,发展同村
刘良才入党,刘良才又先后介绍刘英才等人入党,建立了中共刘集村党支部,刘良才
任书记。延集、刘集两个党支部为境内最早建立的独立的党组织。1926年秋,耿贞元
在黄丘村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黄丘村党支部。1927年,利津县庄科村人李竹如在济
南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

“顺天轮” 事件1934年6月17日22时许,由天津开往上海的英商太古洋行轮船“顺天
轮”号,在行驶至套尔河北部海面时,遭到长期活动于黄河口一带的以傅瑞伍、任富
贵、王功臣、李子文为首的土匪的劫持。土匪洗劫船上及旅客的贵重物品和现金,并
把6名英、日人员和20名中国乘客劫持至黄河口一带的莽莽苇荡中。事件发生后,英、
日政府反映强烈, 南京政府电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加紧缉猎匪盗”,解救人质。6
月20日起,黄河口一带战云密布,空中有中、英飞机十余架低空侦察、轰炸,海上有
中、美、英、日兵舰十余艘封锁、炮击,陆地上有国民党正规军及民团重兵围剿。土
匪迫于压力,释放了劫持的全部外国人和部分国人,但仍挟持部分人质在芦苇荡中与
围剿部队周旋。 到8月底,经与围剿部队谈判,王功臣、李子文同意归顺,并立即释
放剩余被劫人员,傅瑞伍、任富贵拒绝投降,分别逃往上海、天津。

义和庄惨案1938年5月29日拂晓, 侵华日军大佐常谷川率骑兵中队及伪军一部进
攻义和庄。驻守的国民党军队逃跑。日军对义和庄及附近村庄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
将各村掳来的青壮年屠杀在庄中三角湾内,在惨案中300多名无辜群众被杀害。

“21天反扫荡”1943年11月18日~12月8日,侵华日军集中3万余兵力,由华北派遣军
司令冈村宁茨指挥,配飞机12架,汽车900余辆,军舰2艘,汽艇12艘,在广(饶)、博
(兴)、垦(区)、利(津)地区进行疯狂的“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清河军区领导
机关。 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领的军区直属团3个营转移到外线与敌周旋,政委刘其人
率特务营掩护军区机关转移至海边芦苇荡中。 日军数次扑空后, 便分成10余股反复
“清剿”,并派飞机扫射轰炸,用灭绝人寰的手段残杀无辜群众1500余人。抗日军民
与日伪军开展游击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此次“扫荡”持续21天,八路军清河军
区部队与日伪军作战23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炸毁汽车30余辆,抗日军民以血
肉长城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参军支前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各界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全中国做出巨
大贡献。境内先后4次开展“大参军”运动,共有1.72万名青壮年参军;先后有3.1万
人参加轮战营支前,组成担架队、运粮队、担运团支援前线,参加了数十次重大战役;
有429名干部随军南下,参加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工作。

解放利津城1944年8月12~16日,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在杨国夫司令员的指挥下,
首先扫除利津城外围据点。 8月16日晚,渤海军区直属团及第四军分区部队向利津城
发起猛攻,经半夜激战攻入城内,消灭伪绥靖军27团部、军需处及其他处驻兵,伪军
大部被俘。伪团长苏冀南率残部逃入日军据点固守顽抗,城区大部被八路军占领。17
日晚,八路军再次发起猛攻,至午夜攻克日军据守的碉堡,利津城全部解放。拂晓,
日伪军200余人由滨县出动增援, 在利津城西关外被击溃。解放利津城战役,总计俘
伪团长苏冀南以下1400余人, 毙日军指导官井田中尉以下7人,毙伤伪27团营长姜启
元以下200余人。 利津城的解放,是八路军部队继夺取沂水城之后在山东境内攻克的
第二座县城。它揭开渤海军区局部反攻的序幕,为全面反攻奠定胜利的基础。山东军
区通令嘉奖解放利津城的参战部队。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是山东省
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因灌区渠首引水口原定于蒲台县打渔张村 (后
渠首上移至王旺庄,但工程仍沿用原名) 而得名。1951年经中央财政委员会和水利部
批准建设,原苏联水利专家帮助勘察设计。1956年动工,当年11月渠首引黄闸建成放
水。 至1958年完成灌区建设,国家总投资3639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2.7%。灌区范
围绝大部分为今东营市辖区地。灌区建成之初,在农田灌溉、土壤改良、解决人、畜
吃水难等方面收到良好效益。但后来由于重灌轻排等原因造成土地盐化,1962年停灌。
1965年,在灌区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打渔张引黄工程复灌。复灌后,注意科学
灌溉,效益较好。东营市成立后,打渔张工程大部划入东营市辖区。东营市在打渔张
工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市新的引黄体系基本框架。